改革開放所帶來社會結構的變化導致安全需求的多元化。改革開放使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說我國
保安服務業的產生是改革開放的直接產物,那么培育保安服務業的壯大和發展也是改革開放,其中社會結構的變化是重要因素之一。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社會結構的變化首先是經濟結構的改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使我國不同所有制的生產經營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大量發展,私人財產不斷大量積累,相當數量的違法犯罪發生在私人所有權控制之下的場所和單位之內。經濟結構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帶來對安全需求方式與種類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直接導致了保安業的產生,而且對傳統的保衛工作的改革產生和繼續產生重大影響。
與經濟結構變化俱來的另一個巨大的變化是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改革開放的經濟文化政策、產業結構調整、社會職業分工專業化、對各種社會資源占有的變化等一系列因素,使我國當代的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的簡單結構已變成多元結構,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正如江澤民同志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白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最新的社會學研究成果表明,我國現階段存在10個社會階層,盡管各個階層之問的人員比例還在隨社會的發展而有所變化,但一個現代化社會所應有的社會階層在我國都已經出現。這些新的社會階層不僅在政治上有所追求,就是在安全方面也會有不同的需求。社會學研究表明,一些有資產的人或高收入的人認為,收入差距過大使他們缺乏安全感,他們時常感受到低收入者、失業者對他們的不滿或仇視。為什么我國政府明令禁止的私人保鏢之類的安全需求一直有市場,而且在暗中滋生、發展,其主要原因就是反映了新出現的社會階層對安全的新需求。我國當前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值得注意的另一個現象是其不同階層之問的比例仍處在變動之中,即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社會中下層的比例和數量在不斷縮小,而社會的中間層在不斷壯大,這種變化的趨勢也必然反映在安全需求方面的變化上,導致對安全需求總量的增長。